最近做用户画像,越做越怀疑人生…
前阵子为了赶一份用户画像报告,熬了三个大夜,Excel 里的标签堆得比我家的快递盒还高 ——“25-35 岁一线城市女性”“月入 1 万 + 轻奢爱好者”“Z 世代国潮追随者”,每个标签都配了密密麻麻的数据支撑,老板看完拍着我肩膀说 “专业,这才是精准洞察”。我当时差点感动到哭,觉得熬夜没白费,结果一落地营销就彻底翻车。

按画像定向投的广告,钱花出去了,点击率低得可怜,ROI 负到财务找我谈话;精心写的 “高端匠心” 文案,发出去连个水花也没有,评论区全是 “多少钱”“有优惠吗” 的灵魂拷问;更离谱的是,按画像优化的产品功能,上线半个月使用率不足 5%,用户反馈 “找不到在哪用”“没觉得有必要”。我盯着那份被老板夸 “专业” 的报告,越看越迷茫,甚至开始怀疑,那些标签是不是我为了交差编出来的自嗨产物?那些所谓的 “用户需求”,是不是我脑子里臆想出来的幻影?
直到昨天摸鱼刷文章,无意间刷到一本正在连载的书《数字营销1000问》,试读了第一节《“我懂用户” 的自我欺骗 —— 为什么你的用户画像全是假的?》,点开看了没两行,直接原地裂开,感觉作者是装了监控在我工位,每句话都精准戳中我的痛处。里面说,我们这些做营销的,总爱给用户贴标签,以为列个年龄、收入、消费偏好就懂用户了,其实那些标签跟星座运势没区别,看起来精准,实则全靠猜。
这话瞬间让我想起之前的糟心经历:我们给用户打 “国潮爱好者” 的标签,满心欢喜做了国潮主题活动,结果参与的人寥寥无几。后来私下跟一个用户聊,才知道她买国潮 T 恤纯粹是因为 “比优衣库便宜 50 块”,根本不懂什么 “文化自信”。文章里还说,问卷调研就是大型自导自演现场,我立马想到上次做的调研,问用户 “购买时最关注什么”,选项里列了 “品质”“品牌”“性价比”,结果大部分人选了 “性价比”,可后台数据显示,真正下单的人里,有一半是因为 “朋友推荐”,但没人愿意在问卷里承认 “自己没主见”。
最扎心的是文章里那句:“你不是在跟真实人类对话,是在跟脑子里那个‘温柔理性、配合你 KPI’的虚拟 NPC 聊天。” 可不是嘛!我之前总觉得用户会为 “格调”“情怀” 买单,费劲吧啦写了一堆文艺文案,结果用户根本不买账,人家只关心 “能不能省 5 块钱”“退货麻烦不麻烦”。就像上次做的一款护肤品,我们按画像觉得用户关注 “成分高端”,结果上线后销量平平,后来看流失用户数据才发现,很多人是因为 “成分表字太小看不清” 才放弃购买,跟高端不高端半毛钱关系没有。
文章里还拆了行业里的三大 “幻觉”,每一个都让我直呼 “对号入座”。说我们把贴标签当成懂用户,不过是 Excel 战士的自我感动;说问卷调研问不出真话,用户在问卷里装体面人,私下里却为了 “怕被同事孤立” 偷偷下单;还说老板和产品经理总把自己的视角当成用户视角,觉得功能实用,用户却连按钮在哪都找不到。
更惊喜的是,文章不只是吐槽,还给了实打实的解决方法。比如用行为数据反推真实需求,别只看谁买了,更要看谁在付款前一秒跑了,从流失路径里找问题;比如做访谈别问 “你需要什么”,要让用户回到 “想摔手机的瞬间”,挖那些藏在心里的真实痛点;还有拆解用户决策路径,搞懂他们为啥选你而不选竞品,往往不是你多优秀,而是别人更坑。
我边看边拍大腿,这不就是我一直想要的答案吗?之前走了那么多弯路,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,要是早看到这篇文章,也不至于陷入 “自我欺骗” 的怪圈。现在我已经把文章收藏起来,打算今天就按里面的方法,重新拉一遍流失用户的数据,再约几个刚下单的普通人聊聊,争取把之前的假画像推翻,做一份真正能落地的用户洞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