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画像做不准?90% 的企业主正在白白烧掉广告费

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崩溃时刻?
投了12万抖音信息流,点击超5万次,成交却只有18单,平均获客成本比同行高3倍;
朋友圈广告改了8版文案,转化率始终卡在0.7%,明明同行能做到2.5%;
私域社群每周发3次福利,200人的群只有5个人互动,退群率比复购率还高……
你开始自我怀疑:
是平台算法又变了?是今年市场真的不行?还是我的产品没竞争力?
但很少有人告诉你——
真相根本不是这些。
你只是从一开始就搞错了:谁才会真的为你付钱。
换句话说:你的用户画像,从根上就是错的。
你以为的“精准画像”,其实是“自说自话的标签”
很多企业主聊起用户画像,说得头头是道:
“25-40 岁女性,一二线城市白领,有孩子、爱购物、关注性价比”
“30-50 岁男性,企业高管,喜欢高端产品,注重品质”
听起来很具体?
但在我们服务过的客户里,90% 的老板都栽在这种“标签陷阱”里。
去年有个做母婴用品的客户,一开始笃定“宝妈都爱便宜”,把主力预算投给“追求性价比的25岁宝妈”,结果月销始终上不去。
直到我们帮他做用户访谈才发现:
真正愿意复购的,是“30-35 岁职场宝妈”——她们不怕贵,怕的是“买错了耽误孩子”。只要看到“儿科医生推荐”,哪怕贵 20% 也会下单。
你看,真正的用户画像,从来不是“她多大、住哪”的人口统计拼贴,而是
“她为什么买、怕什么、被什么打动”的心理 + 行为还原。
互广送东风洞察:用户不为“你是谁”买单,只为“你懂她”付费。
只盯着“她是谁”,不搞懂“她为什么买”,你投的每一分广告费,都是在为“猜客户”买单。
画像错 1 分,广告费亏 10 分——这不是夸张
艾瑞咨询《2024 中国数字营销效能报告》指出:超过 85% 的企业在用户分层和画像构建上存在明显偏差。
这不是“小问题”,而是直接啃掉你利润的“大窟窿”。
● 有个做女装的客户,之前把“学生党”当主力,每月8 万广告预算,ROI仅 1:1.2(在多数品类中已接近盈亏线),卖得越多亏得越狠;
重构画像后对准“28-35岁职场新人妈妈”(她们需要“上班能穿、带娃方便”的衣服),3个月内 ROI 拉到1:3.8,广告费没加,利润翻了2倍。
● 还有个本地教育机构,一开始把“想提分的学生”当目标,课程试听转化率只有6%;
后来发现,真正拍板买单的是“怕孩子落后、又没时间辅导”的家长,调整画像后,试听转化率涨到21%。
更可怕的是:你根本意识不到问题出在“画像”上。
你只会抱怨:“现在流量太贵了”“用户越来越挑了”“同行都在打价格战”——
但其实,不是用户变了,是你从来没真正“看见”过他们。
互广送东风补刀:你不是没客户,是你把客户当成了“你以为的样子”。
别再拿“十年经验”骗自己——人性不是猜出来的
很多老板说:“我做这行十年了,还能不懂客户?”
但去年服务的一个家具城老板,彻底推翻了这个想法。
他凭经验觉得“买实木家具的都是‘注重环保的中老年人’”,
直到我们做了 20 场用户深度访谈才发现:
● 40% 的下单客户是“30 岁左右的年轻人”,他们买实木不是为了“环保”,而是为了“装修时被朋友夸‘有品味’”;
● 还有 20% 的客户,反复对比 3 家店才下单,不是“抠门”,是“怕买贵了被家人说不懂行”——
他们缺的不是折扣,是“买得值”的底气。
你看,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用户的决策早已不是“理性选择”,而是“情绪驱动 + 行为惯性”的混合体:
● 一个深夜刷短视频的宝妈,想的是“怎么偷点时间放松”;
白天在办公室的她,想的是“怎么快速搞定孩子的晚饭”——
这根本是“两个人”;
● 一个在小红书搜“平价护肤”的女生,表面看是“想省钱”,
实际是“刚毕业工资低,又怕用便宜货烂脸”——
她焦虑的是“性价比 + 安全”,不是单纯的“便宜”。
互广送东风金句:用户画像的终点,不是“描述人”,而是“预测行为”。
真正的用户画像,要能回答 3 个问题:
● 他在什么情绪下会点开你的广告?(焦虑?炫耀?怕麻烦?)
● 他迟迟不下单,是卡在“觉得贵”,还是“怕没用”?
● 什么情况下,他会主动把你推荐给朋友?
答不上来?那你的营销,就是在黑暗里开枪——打不中才是常态。
我们不做“模板画像”,只帮你找到“真掏钱的人”
过去 3 年,我们团队服务过电商、教育、本地生活、B2B SaaS、金融 等 12 个行业的企业,
从 5 人小团队到百人规模公司都有。
没有一个客户在重构用户画像后,ROI没提升的——
但我们从不给“通用模板”。
因为用户画像不是“填表格”,而是“猜透人心的商业洞察”。
我们做的事情很简单,就 3 步:
● 扒数据:不是看“年龄性别”,而是扒“用户在你平台的行为轨迹”——
比如“反复看某款产品的评价却没下单”“加了私域后,只问‘售后保障’”;
● 聊真人:找 10-20 个“你觉得最像客户的人”深度聊,
不是问“你喜欢什么”,而是问“你上次买类似产品,犹豫了多久?怕什么?”;
● 搭框架:结合Fogg行为模型、认知偏差理论,有余人性行为轨迹验证框架
把“数据 + 访谈”变成“动机 - 障碍 - 触发”的画像——
比如:“宝妈买辅食,动机是‘孩子爱吃’,障碍是‘怕过敏’,触发点是‘儿科医生推荐’”。
去年有个B2B SaaS客户,之前把“企业老板”当目标,销售转化率只有 3%;
我们帮他做完画像才发现,真正拍板的是“企业里的运营总监”(老板不管具体落地),
调整销售话术和投放方向后,转化率直接涨到7%。
互广送东风方法论:画像不是画“人”,是挖“决策背后的恐惧与渴望”。
(注:具体方法会根据你的行业、产品调整——本地餐饮和B2B SaaS的用户关注点天差地别,没法套模板。)
现在,该帮你的广告费“止损”了
如果你符合这 3 个情况,不用犹豫,直接找我们:
✅ 每月广告预算3万+,但转化忽高忽低——最高时 ROI 1:2.5,最低时连成本都收不回;
✅ 团队优化素材时,只会说“换个标题”“调个颜色”,说不出“用户看了会想点”的理由;
✅ 想做私域、做复购,但发消息没人理——不知道该跟谁聊、聊什么。
你缺的不是“更多流量”,而是一次“用户认知校准”。
我们不承诺“ROI 翻倍”(毕竟每个企业的产品、运营能力、市场环境不同),
但能帮你做到 3 件事:
✅ 找出 2-3 个“被你忽略的高潜力用户”(比如你以为的“小众群体”,复购率可能是主力的 5 倍);
✅ 点出当前画像的“致命偏差”(比如你一直投“年轻人”,但真正买单的是“35+ 的家庭决策者”);
✅ 给你下一步的“验证方法”(不用花大价钱,先小范围测试新画像,看转化有没有变高)。
这周我们只开放 10 个免费名额——
不是“拉你听课”,而是 1 对 1 的 15 分钟初步评估。
👉 扫页面底部二维码,发送“用户画像诊断”,先到先得。
最后一句真心话:
数字营销里,最大的浪费不是“投错渠道”,
是“把钱投给‘看了都不会买’的人”——
就像给不吃辣的人推火锅,再便宜也没人要。
你已经烧了多少冤枉钱了?还要继续“猜客户”吗?
声明:本文行业数据来源于艾瑞咨询《2024 中国数字营销效能报告》,客户案例已做脱敏处理(隐去企业名称、具体金额)。服务效果因企业产品、运营能力、市场环境等因素存在差异,不构成收益承诺。本团队提供营销咨询服务,具体方案需结合企业业务深度沟通后定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