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醒:看破真相依然热爱生活
所谓清醒,借用罗曼·罗兰的一句名言那就是“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,依然热爱生活。”
你是否曾在深夜加班后望着窗外的灯火发呆?是否在辅导孩子作业时突然问自己:这就是我想要的一生?
生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?
作者认为,对大多数人而言,生活的真相是十九个字的循环往复:生、老、病、死,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酱、醋、茶,家长里短,儿女情长。从这十九个字中,又衍生出 “喜怒哀乐,酸甜苦辣” 八种人生体验。
我们在厨房的油烟与职场的 KPI 之间奔忙,在父母渐生的白发与孩子的学费之间操劳,被这八种滋味裹挟前行 —— 喜乐是偶尔撒下的糖,哀苦是常伴左右的盐,一辈子困在生活的网中。
而对少数人来说,生活还有 “诗和远方,牧马喂羊”。
若论活着的意义,我想大多数看透生活的人会觉得,“活着”“活过”“活好” 都只是生命的不同状态。人终有一死,却又不得不为生活尝遍 “喜怒哀乐,酸甜苦辣” 这八种滋味。于是,便有了智者 “看破红尘,遁入空门” 的人生选择。‘
这看似有些悲观,可悲观过后,你是否想过结束生命、脱离苦海?倘若没有,那么在看破生命的真相后,我们便面临一道选择题,它有三个答案:“活着”“活过”“活好”。若你选择前两者,这本书大可以送给朋友;但若你想 “活好”,笔者愿带你走进 “活好” 的生活真相。
活着的三重境界:你在哪一境界?
如果活着是必答题,那么答案有三
活着:像提线木偶,被房贷、车贷、他人眼光牵着走;
活过:努力过、奋斗过,却在社会规训中丢了自己;
活好:看穿真相后依然热气腾腾,把日子过成自己的诗篇。
此刻的你,正在哪一层?如果手机屏幕前的你,曾在某个午夜闪过 "就这样吧" 的念头,却依然在清晨按下闹钟 —— 恭喜你,你骨子里藏着 "活好" 的火种。这本书,正是为你准备的引火柴。
从命运谈起:让你重新热爱上生活
生活的真相,其实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的,它由 “命” 与 “运” 共同书写。“命” 有先天与后天之分:出生地、家庭环境、父母背景、先天健康等,这些从出生便决定的客观条件,是我们无法仅凭意志改变的 “先天命”;而 “运” 则不同 —— 它是流动的、可塑造的,会随着观察者视角的转变而变化。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世界,每个人对 “运” 的把握,最终织就了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。
“运” 能改写 “命”,后天的 “命” 也能反作用于 “运”。当你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并付诸行动时,“运” 便悄然转向;而 “运” 的改变,又会反过来重塑你的 “命”—— 变好或变坏的 “命”,便是 “后天命”。这正是 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 的本质:命运并非宿命,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选择权。可惜,多数人早已放弃了这份与生俱来的权力。
以一线工人为例:许多人眼中只有 “打螺丝” 和 “领工资”,于是他们的世界永远困在 “流水线 - 工资 - 流水线” 的循环里。他们偶尔想改变,却始终在 “换个地方打同样的螺丝,赚稍多一点的工资” 之间打转,直至一生耗尽。
但总有人能跳出这个闭环。同样从打螺丝起步,有人会琢磨如何提高效率:研究工具、优化流程,最终成为技术骨干或生产主管;更有少数勇者,联合优秀业务员创业开厂,从 “打螺丝的人” 变成 “制定打螺丝规则的人”—— 他们用行动证明,“运” 的转机藏在主动破局的思维里。
然而故事并未到此结束:当老板发现效率提升的秘密,便会推广你的方法,随后降低单价。此时你面临选择:藏起技术或许能保住短期优势,却再难晋升;分享技术虽能升职,收入却可能不增反降。
破局的关键,藏在视角的转换中:当你不再纠结 “如何打好螺丝”,而是思考 “如何跳出打螺丝的系统”,答案便会浮现 —— 这正是本书要教你的核心能力之一:改变观察者视角,从 “解决问题” 升级为 “重构问题”。
你是否想过,为何 97% 的人注定平凡?因为 3% 的少数者,正通过教育、文化、道德等隐形规则,让多数人自愿困在 “普通人” 的框架里 —— 毕竟,若世界没有 “韭菜”,又该收割谁呢?这是生活最现实的真相之一:多数人的 “活着”,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成就少数人的 “活好”。
但请记住:选择权永远在你手中。如果你此刻心生不甘,渴望打破枷锁 —— 恭喜你,你已看破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,这正是 “活好” 的起点。说明你很有悟性,也有欲望想要活好,接下来,我将教会你“得到的法门”。使你得到财富,得到健康,得到幸福的家庭。
本节彩蛋:
三个问题,帮你叩开 "活好" 的门
你在为谁而活? 是朋友圈的点赞,还是内心的安宁?
你的时间值多少钱? 打螺丝的时间,和思考商业模式的时间,价值天差地别;
你敢打破 "应该" 吗? 谁说 30 岁必须结婚?谁说稳定工作才是正途?
如果你此刻心跳加速,说明你已准备好撕开 "普通人" 的标签。接下来,我将分享《得到的法门》的核心:如何用三个维度改写命运 —— 健康是地基,家庭是港湾,财富是翅膀。每一个维度,都藏着你意想不到的破局点和颠覆式的思维方式。
活着的意义,从来都是自己说了算
咱们先从一个真实故事说起 —— 关于江门前首富的人生起落。他曾是众人眼里的 “人生赢家”:从一无所有的穷小子起家,开工厂、跑贸易,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狠劲没日没夜地拼,最后攒下的财富,是普通人几辈子都够不到的高度。身边人都羡慕他,说 “这辈子值了”,可只有他自己知道,为了这份 “成功”,他付出了什么:天天泡在酒局应酬里,饭吃不安稳,觉睡不踏实,三十多岁就把身体彻底熬垮,生命突然戛然而止。
更让人唏嘘的是,他走后没几个月,妻子便嫁给了他从前的司机。婚礼那天的场景格外扎心:他的一双儿女,竟成了婚礼上的花童,还甜甜地对着司机喊 “爸爸”。酒过三巡,司机喝得满脸通红,举着酒杯对着众人感慨:“以前我总觉得,是我在给老板打工,现在才明白,其实是老板在给我打工啊!”
这话听着刺耳,细想却满是实在 —— 首富忙了一辈子,赚了那么多钱,自己没享过几天安稳福,最后房子、存款,连最亲的家人,都成了别人的。不是说赚钱有错,而是他忘了最根本的事:钱是给 “自己” 赚的,日子是给 “自己” 过的。要是连 “自己” 都没了,连自己想要什么、该怎么好好活都没弄明白,赚再多钱,又有什么意义呢?
再讲个我身边的故事,主角是我在互广的同事林夏。她负责数字营销的直播业务,说通俗点,就是帮客户通过直播卖货。
刚入行时,林夏满脑子只有 “怎么把数据做漂亮”。比如帮客户卖苹果,她最初的想法全是套路:“标题要够炸,就用‘9 块 9 抢!’”“优惠券掐着流量高峰发,这样下单的人多,老板才满意”。她熬了三个通宵改出策划案,看着密密麻麻的流程表觉得 “肯定能交差”,可心里总空落落的,像少了点什么。
直到直播前一周,她跟着团队去了太行山深处的果园,见到了种苹果的张大叔。大叔蹲在果树下叹气:“今年雨水多,好多苹果烂在树上没人要,我娃的学费还没凑齐呢。” 林夏望着漫山遍野挂在枝头、眼看要腐坏的苹果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似的。当天夜里,她连夜推翻原方案,重新写了一版:标题没再用 “抢” 字,改成了 “帮张大叔把太行山的苹果卖出山”;直播里也不光喊 “买它”,还加了大叔种苹果的日常 —— 他怎么给苹果浇山泉水、怎么在凌晨挑最甜的果子,甚至特意留了半小时,让大叔自己跟观众说话。
直播那天,一开始在线人数寥寥,林夏攥着手机手心都冒了汗。直到张大叔对着镜头,有些局促却认真地说:“这苹果我种了十年,每颗都浇的山泉水,你们吃着放心。” 弹幕突然就热闹起来:有人刷 “买十斤寄给爸妈,让他们尝尝山里的果子”,有人问 “大叔,能给我们看看果园的全貌吗?”,还有人说 “就冲这份实在,必须支持”。最后算下来,居然卖了两千多斤,比预期翻了一倍多。走的时候,大叔攥着林夏的手不肯松开,硬塞给她一篮还带着晨露的苹果:“闺女,谢谢你让外人知道我们的苹果,也知道我们果农的难。”
从那以后,林夏像变了个人。以前她觉得 “策划案就是完成任务的工具”,现在却觉得 “这是帮人的桥啊”—— 帮大叔卖了苹果,帮城里人选到好果子,自己也浑身是劲。后来她生了场病,忘了这段经历,再翻到那份策划案,还嘟囔:“这方案挺普通的,留着干啥?” 直到同事翻出当时的直播录像给她看,画面里她帮大叔摘苹果、听大叔讲种果故事的样子突然清晰,她一下子红了眼:“这哪是普通方案,这是我们帮大叔渡难关的事儿啊!”
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,其实我想让大家明白:活着的意义,从来不是别人定义的,也不是钱、地位这些东西自带的 —— 它只 “听你自己的”。你觉得什么有意义,什么才有意义;要是连自己都没了,或者忘了自己想要什么,再金贵的东西也只是空壳。
就像我自己,之所以成立互广数字营销策划咨询机构,是因为我相信:数字营销能帮更多企业活下去,也能帮企业里的人活得更有价值。对我来说,赚钱是结果,而 “帮那些能让世界变好的企业活得更好” 的初心,才是我为自己定义的、事业里的活着的意义。
为什么这么说?把两个故事对照着看,就能品出三层道理:
第一层:你自己,才是 “意义” 的根 —— 没了你,再大的 “意义” 也成空
先看那位首富:他赚得盆满钵满,在他的认知里,“赚钱” 就等于 “活着有意义”。可他从没停下来想过:“我赚钱是为了什么?是为了让家人过得安稳,还是就为了银行卡上的数字变多?” 结果呢?他自己走了,那些钱对他来说,连一张废纸都不如;连他最在意的家人,最后也成了别人的牵挂。他这辈子拼尽全力追求的 “意义”,终究成了一场空。
再看林夏:一开始她觉得 “数据好 = 有意义”,见到张大叔后,才明白 “帮人解决难处 = 有意义”。你看,同样是一份策划案,因为林夏的想法变了,“意义” 就完全不一样了。要是没有林夏这个 “人” 去感受大叔的难、去在意苹果的命运,那份策划案不过是几张写满字的纸,大叔的苹果也可能烂在山里 —— 意义从不是东西天生带的,是你自己 “认” 出来的,是你用真心赋予的。
就像咱们过日子:有人觉得 “每天陪孩子吃一顿热饭” 有意义,有人觉得 “在事业上闯出名堂” 有意义,还有人觉得 “守着阳台的花花草草” 就挺有意义。没有谁对谁错,因为 “意义” 的根永远在你自己身上 —— 你觉得值,它就值;你要是不在乎,再多人说 “这事儿好”,你也提不起劲。
第二层:你得 “记得自己是谁”—— 忘了自己,曾经的意义也会跑
林夏生病那段经历特别典型:她忘了去果园的日子,忘了帮大叔卖苹果的感动,再看那份策划案,只觉得 “普通”。为什么?因为她 “忘了以前的自己”—— 以前的林夏知道 “帮人是有温度的”,现在的林夏丢了这份感知,“意义” 自然就跟着消失了。
那位首富其实也一样,他早早就 “忘了自己”:或许一开始,他是想 “让家人过好日子”,可后来满脑子都是 “赚更多钱”,忘了 “家人需要的是他在,不是冷冰冰的钱”;忘了 “身体是 1,钱是后面的 0”,最后连自己都丢了,之前拼的一切,自然也跟着没了意义。
咱们平时也有这种感觉:比如以前花心思给朋友挑礼物,觉得 “能让他开心就好”,后来忘了当时的心意,再看那礼物,只会想 “我当时怎么买了这个?”—— 不是礼物变了,是你忘了 “当时在乎朋友的自己”,所以 “意义” 就淡了。说白了,“意义” 得靠你 “记得自己的经历、自己的感受” 才能留住,要是连自己是谁都忘了,意义早晚都会跑掉。
第三层:你留下的 “意义”,能靠别人接着传 —— 但根,永远在你这儿
林夏后来把帮大叔的经验,整理成一本小笔记,交给了刚入职的新人小苏。小苏照着这份笔记做,后来帮云南深山的茶农卖出了积压的春茶,还跟林夏说:“原来营销不是玩套路,是帮人搭座桥啊!” 你看,林夏的 “意义”,通过小苏传下去了,但根还是在林夏身上 —— 是林夏先认定 “帮人有意义”,才会有小苏后来的感悟;要是林夏没留下那本笔记,没说 “帮人比数据重要”,小苏可能还在为了 “凑销量” 发愁。
再看那位司机,他能 “接” 过首富的一切,不是他多厉害,是首富自己没把 “意义” 弄明白,最后等于 “帮司机攒了家底”。他没留下真正属于自己的 “意义”,只留下了一堆能被别人拿走的东西。
咱们常说 “想给后人留点什么”,其实留的不是钱,是你觉得 “有意义” 的事 —— 比如你教孩子 “要善良”,孩子再把这份善良教给下一代;你帮过的人,再去帮更多需要的人。这些 “意义” 能传下去,但最开始的那个 “念头”,永远来自你自己 —— 是你先认了这个 “意义”,它才能像种子一样,在别人心里发芽。
最后咱们总结下:这两个故事,其实就说了一句话 —— 活明白的关键,是先搞懂 “自己想要什么”。
别像那位首富,一门心思往前冲,把自己的身体和初心都熬没了,最后所有努力都成了别人的嫁衣;要像林夏那样,知道自己觉得 “帮人有意义”,就朝着这个方向走,哪怕是一份普通的策划案,也能做得有温度、有重量。
钱和地位不是不重要,它们能给生活托底,却成不了 “意义” 的核心。真正的意义,是你自己心里认的:是陪家人吃的一顿热饭,是帮别人后听到的一句 “谢谢”,是你想起自己做过的事,能笑着说 “这事我没白干”。
毕竟,日子是给自己过的,意义也是自己给的 —— 你把自己的 “心” 照顾好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这日子才叫真的有意义。不然再厉害,也可能像那位司机说的:“你其实是在给别人打工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