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创始人IP,不是 “被看见”,是 “被需要”

前几天刷到个创始人视频:镜头从私人飞机舷窗缓缓下摇,大哥背手站在停机坪,配文:“又是赶早班机的一天,创业者没有容易二字。”
评论区直接破防:“老板,我更关心你家产品售后为啥三天没人回,不是你飞哪儿。”
送东风人间清醒:用户不关心你飞得多高,只关心你能不能接住他掉下来的焦虑。
得承认,现在不少创始人把 IP 玩成了“豪门生活频道”——办公室必须全景落地窗,开会桌上摆十杯星巴克(其实只喝第一杯),连吃碗泡面都要配字幕:“凌晨三点的创业餐,苦,但值得。”
可问题是,这类内容刷完就忘,像超市试吃的小蛋糕:甜是甜,但转头连包装纸都记不住。
为啥?因为它只满足了“被看见”的虚荣心,没碰着“被需要”的人性刚需。
互广送东风反套路金句:流量不认你的滤镜,只认你的解药。
咱们先说个大实话:人到底会记住谁?
不是谁的生活像电影,而是谁能在你快崩盘时递上一张“操作说明书”。
你半夜刷手机怕被裁员,突然看到一个创始人说:“我去年裁了30人,现在教你提前攒3条退路。”——你不得马上点收藏?
你开小店压了十万库存睡不着,刷到老板讲:“我亏8万摸出的清库存野路子,今天免费说。”——你不得立刻点关注?
这就是“被需要”的魔法:你不是在追流量,是流量因为“需要你”主动找上门。
送东风生存指南:用户要的不是你的高光时刻,是你的避坑地图。
反观那些“被看见”型 IP,犯的都是同一个病:把自己当主角,把用户当观众。
你在朋友圈晒“公司刚融5000万”,用户心里嘀咕:“关我屁事?能给我涨工资吗?”
你发“和某大佬合影”,用户只想问:“能帮我牵个线吗?不能就别占我内存。”
说白了,用户刷创始人 IP,不是来看《创业版甄嬛传》的,是来“抄作业”“找解药”的。
你只给封面,不给内页答案,谁还陪你演这出独角戏?
送东风补刀:没有实用价值的曝光,都是自嗨型社死。
我认识一个做餐饮加盟的老板,最初天天拍“门店排队盛况”,粉丝涨得慢,咨询更是零蛋。
后来他改了策略:今天讲“加盟商踩过的3个选址坑”,明天录“怎么用100块撬动门店引流”,连“员工偷懒怎么管”都拿出来拆解。
结果?评论区全是“老板求细节”“能加个微信吗”,上个月咨询量直接翻三倍。
你看,用户不傻——你解决的是他“睡不着觉的问题”,他给你的就是“真金白银的信任”。
送东风实战口诀:痛点讲透,信任自来;人设再帅,不如方案实在。
还有人说:“我做 IP 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。”
这话没错,但“形象”不是靠摆拍堆出来的。
就像你邻居家大哥:天天晒健身照,你觉得他在装;但他要是顺手帮你修水管、教你选冰箱,你立马觉得“这人靠谱”。
创始人 IP 也一样——“靠谱”的形象,从来不是来自“我多牛”,而是来自“我能帮你”。
你帮用户避一个坑,比晒十次豪车都管用;你给一个能落地的方法,比跟十个大佬合影都有说服力。
送东风人设真相:用户不崇拜完美,只信任有用。
别再迷信“曝光量 = 影响力”了。
流量会骗人——一万个“路过看见”的人,不如一百个“非你不可”的人。
真正的创始人 IP,不是活在镜头里的“完美人设”,而是活在用户心里的“问题终结者”。
你不用每天打扮得像要去走红毯,也不用强行凹“励志人设”。
就把你踩过的坑、摸透的套路、验证过的方法,掏出来给需要的人——这就够了。
送东风终极心法:IP 不是秀场,是服务台。
记住:
用户不会因为“看见你”而跟着你,只会因为“需要你”而信任你。
当你从“想让别人看见”,变成“别人需要看见你”,你的 IP 才真的立住了。
毕竟,谁会拒绝一个“能帮自己解决麻烦”的创始人呢?
——除非他连售后都不回。
送东风收尾暴击: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被需要,才是最高级的被看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