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广营销智库

汇聚营销智慧,点亮财富之路

从书页到茶盏:老赵的书店重生记

来源:互广(IAW)

老赵的书店重生记

小区门口的梧桐叶落了八茬,老赵的 “墨香斋” 也在街角守了八个春秋。起初那几年,他总像囤粮的松鼠,每年往书架上多摞 500 本新书,阳光透过玻璃窗斜斜切进来,照在码得整整齐齐的书脊上,倒也攒下些人气。可近两年来,这光景就像被秋霜打了的叶子,一天比一天蔫。

 

书架被塞得更满了,连墙角都堆着未拆封的纸箱,店面也斥资扩了一半,可推门进来的脚步声却稀稀拉拉。傍晚清点营业额时,老赵指尖划过计算器,数字跳得比心跳还慢 —— 来买书的人竟比从前少了三成。店员小张和小李更成了书店里的 “静物”,整日趴在柜台上刷手机,屏幕的光映着他们倦怠的脸:“赵叔,现在谁还捧着纸质书啃啊?您这力气怕是白费喽。”


这话像根刺扎在老赵心上。他夜夜瞪着天花板,听着窗外的虫鸣数羊,数到天亮也合不上眼。眼睁睁看着房租单子和进货发票在桌上堆成小山,每张纸都像在嘲笑他的固执。第八个冬天来临时,玻璃门上的冰花结了又化,老赵终于揣着皱巴巴的账本找到了我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:“您帮我看看,这店到底是怎么了?”

 

和老赵深谈了三个下午,我渐渐摸清了症结。他总念叨着 “书越多,客人才会越多”,可当我问起常来的顾客喜欢什么类型的书,他却支支吾吾说不上来。那些泛黄的账本里,只有冰冷的进销存数字,没有半句关于人的记录。看来,得亲自去店里走走才行。

 

推开 “墨香斋” 的门时,风铃没响 —— 大概是太久没人光顾,挂绳早就松了。空气里飘着旧书的油墨味,混杂着一丝灰尘的味道。靠窗的书架顶层,几本精装书的书脊都积了薄灰,显然许久没被翻动过。老赵正蹲在地上整理新书,后腰抵着书架,每弯一次腰都要闷哼一声,额角的汗珠子砸在地板上,洇出小小的深色圆点。

 

“这半年的账本您再给我看看?” 我递过一瓶矿泉水。老赵手忙脚乱地在抽屉里翻找,最后捧出个用橡皮筋捆着的牛皮本,纸页边缘都卷了毛边。我逐页翻看,发现一个刺眼的规律:新书上架后,一个月内能卖掉的还不到五年前的一半,有些畅销书甚至能在货架上躺满三个月。

 

正翻着,门口的风铃突然叮当作响 —— 是住在三单元的张大爷,他拄着拐杖挪进来,在历史类书架前徘徊了许久。“小张,帮我找本《万历十五年》。” 张大爷的声音带着些微颤。小张头也没抬地指了指角落:“那儿呢,自己拿。”

 

等张大爷付完钱,我追出去搭话。老人叹了口气:“其实网上买能便宜五块钱,我来这儿啊,是想找个地方坐坐。可你看这店里,连张能歇脚的凳子都没有,站着累得慌。”

 

回到店里时,老赵正对着空荡荡的店堂发愣,手里攥着块抹布,却不知道该擦哪里。“您每天整理这些书,觉得累吗?” 我问。他猛地回过神,揉了揉发酸的腰:“累啊,可看着没人来,心里更累。”

 

三个信号像拼图一样在我脑海里合上了:新书滞销、老顾客渴望停留、店主陷入无效忙碌。答案其实很简单 —— 这个时代的人走进书店,早已不只是为了把书买走,更多是想找个被书围绕的地方,安安稳稳待上一会儿。

 

我拉着老赵在空书架旁坐下,一点点拆解现状:顾客进店后的流程,就只有 “选书 - 付钱 - 走人” 三步,连个能歇脚的椅子都没有,更别说喝口水的地方;他把 90% 的成本都砸在了进新书上,剩下 10% 勉强够交房租,从没在 “让顾客觉得舒服” 这件事上花过心思;店员们除了找书、扫码收钱,既不会和顾客闲聊两句,更别提组织些能聚人气的活动了。

“不是书不好,是这店太‘硬’了。” 老赵听完,突然用手背抹了把脸,“可我现在没本钱大装修啊。”

 

“那就从小处改起。” 我给他出主意,“先摆两张桌子、四把椅子,烧壶白开水免费提供,让人家能坐下来慢慢看;每周六下午搞场‘老故事分享会’,让小区里的老人来讲讲过去的事,来的人买书打八折;再把思路转过来,别总想着‘必须买走’,改成‘看书免费,买不买都行’,靠卖茶水零食赚点钱。”

 

老赵第二天一早就行动起来。他从家里搬来两张折叠桌,又在旧货市场淘了四把木椅,擦得锃亮摆在靠窗的位置。每天开店第一件事,就是烧一壶开水晾着,在桌上摆好一次性纸杯。

头三天,桌椅始终空着。有人路过时探头看一眼,嘀咕着 “书店里摆桌子,怪事儿”,然后匆匆走开。老赵站在柜台后,手心里全是汗,好几次想把桌子搬回去,又咬着牙忍住了。

 

第四天下午,张大爷又来了。这次他没直奔书架,而是盯着那几张桌子看了半天。老赵鼓起勇气走过去,端起一杯晾好的热水:“张大爷,慢慢看,不急。” 老人愣了愣,接过水杯坐下了。他在历史书架前翻了又翻,最后抱着两本《史记》坐回桌前,一边喝水一边翻看,整整待了一个小时。临走时,他把书往柜台上一放:“这两本都要了,坐着看就是舒坦。”

 

老赵当晚给我打电话时,声音都带着颤:“真有人坐下来了,还买了书!”

 

第二周,他试着搞 “老故事分享会”。提前两天在小区业主群里发了消息,说周六下午三点,来书店听老邻居讲过去的事,买书打八折。他心里没底,特意多烧了壶水,还从家里带了盘花生。

 

那天下午,竟然来了七个人。有退休的教师,有开了一辈子公交车的司机,还有在小区里住了三十年的老街坊。大家围着桌子坐成一圈,起初还有些拘谨,后来不知是谁先提起了八十年代的供销社,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。有人说当年排队买《射雕英雄传》的趣事,有人讲自己第一次进城看到书店的震撼,聊着聊着,夕阳透过玻璃窗照进来,把每个人的脸都映得暖暖的。

 

“好久没这么热闹了。” 散场时,开公交车的王师傅感慨道。最后,七个人没一个空着手走的,有人买了历史书,有人挑了散文集,连平时总说 “不爱看书” 的李阿姨,都抱了本菜谱回去。

老赵摸着热乎乎的营业额,突然明白了:大家来这儿,不光是为了买书,更是为了找个由头聚在一起。他当即决定,每周六下午的分享会固定下来,还让店员小张负责在群里发预告,提前准备些瓜子糖果。

 

两个月后,书店悄悄变了样。老赵把一半的空间改成了 “阅读角”,摆了六张桌子,墙上挂着小区居民捐的旧字画。他在旧货市场淘了台二手咖啡机,擦得能照见人影,10 块钱一杯的拿铁,比外面咖啡店便宜一半。

 

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。每天下午,阅读角总坐满了人:有带孩子来写作业的宝妈,一边看着孩子,一边翻两页育儿书;有退休的老人们,戴着老花镜看报纸,时不时凑在一起讨论新闻;还有准备考研的年轻人,点杯咖啡就能坐一下午,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。

 

店员们也忙了起来。小张开始学着和顾客聊天,记得住谁爱喝加糖的咖啡,谁总找推理小说;小李会提前把分享会的椅子摆好,给老人们端茶倒水。“现在每天都有新花样,干活儿特有劲。” 小张擦咖啡机时,嘴角总带着笑。

 

后来,我又帮老赵琢磨出新招。让他找到小区里的幼儿园,提议每周三下午搞 “亲子读书会”—— 老师带着孩子们读绘本,家长们可以在旁边看书喝咖啡。园长一听就答应了:“孩子们能多接触书本,家长也有地方歇脚,多好。”

 

这个活动一搞,周末的客流量又多了三成。有次我路过书店,正赶上亲子读书会结束,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绘本插图往外跑,宝妈们则围在咖啡角聊天,手里还捧着没看完的书。老赵站在书架旁,帮一个老人找书,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。

 

三个月后,老赵的书店彻底扭亏为盈。虽然卖书的数量没回到巅峰,但加上茶水费、活动收入,每个月能赚两万多,比以前只卖书时还多。更重要的是,书店成了小区里的 “社交站”,大家路过时总会进来坐会儿,哪怕不买书,也要和老赵聊两句。

 

有天傍晚,我又去书店,正赶上老赵在整理阅读角的桌子。夕阳透过玻璃窗,在他身上镀了层金边。“以前总想着‘书越多越好’,其实错了。” 他直起身,拍了拍手上的灰,“大家要的不是书,是能在书堆里待着的舒服劲儿。把书店从‘卖书的地方’变成‘能看书的地方’,钱反而自己来了。”

 

窗外的梧桐叶又开始泛黄,可书店里却暖融融的。阅读角的灯亮着,有人在看书,有人在聊天,咖啡机咕嘟咕嘟地煮着咖啡,混着书页翻动的沙沙声,像一首温柔的歌。老赵站在柜台后,看着这一切,眼里的光,比八年前刚开店时还要亮。


作者:王一鸣,首发互广营销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关联词: 书店营销
猜你喜欢
互广 · 您的营收增长合伙人
联系互广,不仅仅只是多一份参考!

免费提供专属《营销方案》及报价,更有千元大礼等您拿。

咨询营销推广或预约面谈,请通过下列方式联系我们! 业 务 热 线:4008977885 微信咨询:iaw188888 大客户专线:13556115618 Q Q咨询:416843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