奥旗智库

互广旗下智能化商业智库

你头疼的问题,其实是创新的的“源头靶心”

来源:互广(IAW)

你头疼的问题,其实是创新的的“源头靶心”


职场新人小李最近快被报表搞疯了:做一次项目报表,得在 3 个系统间切来切去,复制粘贴两小时不说,还总因为手滑输错数据被领导批评。他私下跟同事吐槽 “这破流程谁设计的”,吐槽完也就算了 —— 直到某天加班到晚上,他实在熬不住,试着用 Excel 函数弄了个模板,没想到数据能自动同步,报表时间一下从 2 小时缩到 20 分钟。后来这事被领导知道,模板直接推广到全部门,小李还成了 “效率小能手”。

 

你是不是也像最初的小李一样?遇到工作里的卡顿、生活里的不便,第一反应是 “好麻烦”“怎么这么不顺”,只想赶紧躲过去。但很少有人想:那些让你头疼的 “麻烦”,其实不是拦路虎,而是创新的 “瞄准靶”。就像射手没靶心就射不准,创新没找对问题,再花心思也是白搭。所有改变日常的创新,追根到底,都是从一个 “想解决的麻烦” 开始的。

 

今天咱们就聊聊:怎么把 “麻烦” 变成创新的机会,普通人也能一步步做出落地的改变。


一、先改个想法:问题不是 “坑”,是告诉你 “该往这走”


先问个简单的:如果生活里没一点问题,会怎么样?

 

没有 “出门太慢” 的问题,就不会有高铁、飞机;没有 “打电话太贵太远” 的问题,就不会有微信、视频通话;没有 “吃不完的菜会坏” 的问题,就不会有冰箱、真空包装。说白了,创新就是 “解决问题的事儿”—— 问题就像一盏灯,照着你 “哪需要改,哪值得试”。

 

很多人怕问题,是把 “遇到问题” 和 “我不行” 绑在了一起:觉得做报表出错,就是自己不细心;项目卡壳,就是自己能力不够。但其实 “有问题” 太正常了,哪怕是大公司也躲不开。

 

比如以前诺基亚多牛啊,2007 年占了全球手机市场 40% 的份额,可那时候用户已经悄悄想要 “能查资料、拍照片、听音乐” 的手机了。诺基亚的人觉得 “这不就是小需求嘛”,没当回事;反观苹果,就盯着 “功能机满足不了多场景需求” 这个问题,做了智能机,最后把诺基亚远远甩在了后面。

 

再说说胰岛素的事儿,更能看明白问题多重要。19 世纪末,糖尿病就是绝症,患者越吃越瘦、总口渴,最后会昏迷去世。一开始连医生都不知道 “问题出在哪”—— 这就是第一个要解决的核心问题:糖尿病到底咋回事?

 

后来有科学家做实验,把狗的胰腺切了,狗居然得了糖尿病,这才知道 “胰腺有问题”。可新问题又来了:胰腺里到底是什么东西管血糖?怎么把它提出来?

 

这一提就是 30 年,好多科学家都栽了跟头 —— 胰腺里不光有管血糖的物质,还有消化酶,一提取就把目标物质破坏了。直到 1921 年,有个叫班廷的年轻医生,没躲这个麻烦,反而想:“能不能先让消化酶‘睡过去’,再提取?”

 

他找了个搭档,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试:先给狗的胰腺打生理盐水,让消化酶不分泌,再把胰腺取出来磨成糊,用酒精提纯。最后得到一小瓶透明液体,给糖尿病狗打进去,狗的血糖居然降了!人类第一次提取出胰岛素。

 

但这还没完:一开始产量太低,一瓶只能救一只狗,新问题又来 —— 怎么量产?后来他们优化工艺,从牛、猪胰腺里提;再后来又解决 “动物胰岛素容易过敏” 的问题,做出人胰岛素。直到现在,胰岛素还在改,解决 “能不能更长效”“能不能更方便打” 的新问题。

 

你看,从 “糖尿病治不了” 到 “能救命”,每一步都是 “遇到问题→解决问题→又遇新问题→再解决”。问题在哪,创新的方向就在哪。


二、关键一步:从 “问题找你”,变成 “你找问题”


很多人会说:“我也天天遇到问题,咋没创新呢?” 其实是你停在了 “被动等问题”—— 报表错了才烦,快递丢了才抱怨;而会创新的人,是 “主动找问题”—— 没等出错,就先琢磨 “能不能让流程顺一点”,没等抱怨,就先想 “大家可能有啥没说出口的麻烦”。

 

这两种区别,就像同样面对 “从地铁站到小区要走 10 分钟”:有人只觉得 “好累”,有人却会想 “能不能有个随时能借、用完就还的车”—— 后来的共享单车,就是这么来的。

 

普通人怎么养成 “主动找问题” 的习惯?分享 3 个能直接用的办法,都是身边人试过的真事儿。


方法 1:日常多 “较真”,3 个小问题帮你揪出隐性麻烦


不用特意找时间,平常上班、做饭、用手机的时候,别当 “麻木的使用者”,多问自己 3 句:


1.这个事儿,有没有没必要的步骤?

2.用的人是不是有没说出来的不满?

3.换个场景,这东西还能用吗?

 

比如拉链的发明,就是因为有人 “较真”。以前女的穿长裙,要系几十颗纽扣,又费时间又容易掉。有个人看老婆系纽扣太烦,就琢磨 “能不能简单点”。后来他去工厂,看到工人用链条传送货物,一拉就动,突然想到:“能不能把链条的原理用到衣服上?”

 

他试着把金属齿钉在布带上,用个扣环拉,最初的拉链就出来了。一开始还有问题,金属齿容易掉,后来有人改成 “Y” 形齿,加了防水涂层,才慢慢普及。要是他当时觉得 “系纽扣本来就这样”,也就没拉链什么事了。

 

对你来说,上班用的办公软件、点外卖的包装、通勤的地铁,都能这么观察:比如外卖汤总洒,是不是没固定汤碗的设计?同事总说 “做 PPT 找模板烦”,是不是没人整理过常用模板?记下来,这些就是创新的小种子。


方法 2:多听 “吐槽”,比问 “想要啥” 更有用


有时候你觉得的 “问题”,根本不是别人真的麻烦。比如有个手机厂商,以为用户想要 “更大的屏幕”,做了个 6.8 英寸的手机,结果没人买 —— 后来问了才知道,用户要的是 “大屏幕 + 轻便”,6.8 英寸的手机太沉,握都握不住。

 

所以别问 “你想要什么”,多问 “你遇到啥麻烦了”。这就是 “用户访谈”,不用搞得多正式,跟身边人聊聊天就行。

 

比如 Airbnb 的开始,就是俩年轻人交不起房租,发现旧金山有个设计会议,酒店全满,设计师没地方住。他们就把客厅的气垫床租出去,还管早餐,赚了点房租。但他们没停在这,反而问来参会的人:“住酒店最烦啥?”

 

有人说 “太贵”,有人说 “像过客,没生活感”,还有人说 “想住离会场近的地方,订不到”。这么一聊,才发现大家需要 “便宜、有生活感、位置灵活” 的住宿,这才慢慢做成了 Airbnb。后来他们又听用户说 “怕房东不靠谱”,就加了实名认证、实地核查;听用户说 “找房子烦”,就加了智能筛选。

 

职场里也一样:做行政的,问问同事 “报销最烦哪一步”;做销售的,问问客户 “用我们产品时哪不方便”;做老师的,问问学生 “这节课哪没听懂”—— 这些 “吐槽”,就是你能创新的地方。


方法 3:数据会 “说话”,帮你找到藏起来的问题


有些问题光看、光问找不到。比如 “销量降了”,是老用户不买了,还是新用户没留住?“项目慢了”,是哪一步卡了壳?这时候就得看数据。

 

有个电商运营小张,负责的洗衣液销量连降 3 个月。他没直接说 “用户不爱买了”,而是拆数据:销量 = 流量 × 转化率 × 客单价。流量没降,客单价没降,就转化率从 15% 掉到 8%。再拆转化率:新用户从 10% 掉到 5%,老用户基本没变。再看新用户来源,短视频来的用户转化率从 12% 掉到 3%,其他渠道都正常。

 

最后看这些用户的行为:点进链接后,在 “选香型” 的页面停了 2 分钟,然后就走了。原来洗衣液有 5 种香型,新用户不知道选啥,纠结半天就放弃了。

 

小张的办法很简单:在短视频链接里加了 “热门香型推荐”,比如 “90% 用户选薰衣草香”,还弄了 “香型试用装组合”。一个月后,短视频来的新用户转化率就回到 11%,销量也涨了。

 

对你来说,工作里的报表、日志、客户反馈,都能当数据用:比如做项目时,记下来每个环节花多久,就能发现 “哪一步最慢”;做销售时,统计每个客户多久成交,就能发现 “哪类客户要多跟进”。数据就像放大镜,能帮你找到藏在背后的小问题。


三、5 步把 “问题” 变成 “创新成果”,普通人也能会


找到了问题,接下来就是落地。别觉得创新要多牛的技术、多高的成本,跟着 “定义问题→拆问题→找办法→试错→推广” 这 5 步走,你也能把小麻烦变成大改变。

 

咱们拿一个互联网公司 “优化客服流程” 的真事儿来说,一步步看怎么弄。


第一步:先搞清楚 “真问题”,别把 “症状” 当 “问题”


很多人一开始就错了:比如客服投诉多,就觉得 “是客服态度不好”,搞了礼仪培训,投诉还是没少 —— 其实 “态度不好” 是用户等急了的 “症状”,不是真问题。

 

正确的做法是问 3 个:谁?在啥场景下?遇到啥具体麻烦?

 

那个公司的客服经理老王,一开始也以为是态度问题,后来重新查:投诉的都是 “第一次用 APP 的新用户”,场景是 “绑定银行卡时出错误提示,找客服解决”,具体麻烦是 “打电话要等 15-20 分钟,接通后还要报手机号、身份证号、错误代码,客服手动核对又要 5 分钟,全程至少 25 分钟,用户烦了才投诉”。

 

这么一捋,真问题就出来了:新用户绑定银行卡出错时,找客服 “等得久、核对烦”,才导致投诉多。

 

教你个简单公式:问题 = 谁 + 场景 + 具体麻烦。比如 “报表麻烦”,别这么说,要说 “财务同事每月 5 号做销售报表时,要在 3 个系统手动粘数据,花 2 小时还容易错”—— 这样才叫找准了靶心。


第二步:把 “大问题” 拆成 “小问题”,别对着 “大象” 无从下口


遇到复杂问题,比如 “优化客服流程”,直接干肯定懵。这时候要拆,就像把大象切成小块,一块一块吃。

 

老王拆 “新用户投诉多” 这个问题:


● 核心问题:新用户绑卡出错,客服处理慢(投诉率 20%)

● 拆第一层:处理慢 = 等得久(占 70%)+ 核对烦(占 30%)

●再拆第二层:

    •等得久:高峰时段(10 点 - 12 点)客服不够(缺 10 人)+ 排队没优先新用户

    •核对烦:用户要报 3 类信息 + 客服手动录系统

 

拆完之后,大问题变成 4 个小问题:缺客服、排队规则错、用户报信息多、客服手动录。每个小问题都能直接找办法,比如 “缺客服”,就招临时兼职;“排队规则错”,就改成新用户优先。

 

拆的时候注意:别漏也别重复。比如 “等得久”,不能只说 “没人”,还要想 “排队规不规范”;“核对烦”,要想 “用户怎么报” 和 “客服怎么录”。


第三步:找办法时,别盯着自己的领域,多看看别的行业


很多人想办法时,总觉得 “只能这么干”,其实好办法常来自别的行业。比如拉链学的是工厂链条,共享单车学的是自助租赁。

 

老王针对 4 个小问题,找客服、技术、运营一起想办法:


1. 缺客服:招全职太贵,延长时间员工不乐意,最后选 “招大学生兼职”,培训 3 天就能上

2. 排队规则:学银行 VIP 优先,改成 “新用户优先排队”(新用户绑卡是急事)

3. 用户报信息多:学快递取件码,用户在 APP 出错时,自动生成 6 位错误码,报码就行

4. 客服手动录:技术组用 1 周做了个 “错误码自动查”      功能,输码就显示用户信息,不用手动录

 

这些办法都没花多少钱,兼职客服只给兼职费,错误码功能开发量也小 —— 关键是跨界找灵感,别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。


第四步:先小范围试,别一上来就全推


找到办法别着急全公司用,万一出问题,损失就大了。比如有个饮料公司做低糖可乐,没试就全国铺货,结果大家觉得 “太淡”,只能召回,赔了不少钱。

 

老王没直接全推,先选了 “每周一、三、五的 10 点 - 12 点”(高峰时段),在北京的新用户里试:


● 用 20 个兼职客服 + 5 个正式客服

● 试了一周,等的时间从 18 分钟降到 8 分钟,核对从 5 分钟降到 1 分钟,投诉率从 20% 降到 5%

● 但也发现问题:兼职客服不懂错误码啥意思,用户问起来答不上来

● 赶紧改:做了本 “错误码速查手册”,还在系统里加了 “点一下就显示解释” 的功能

● 再试一周,投诉率降到 2%,没问题了才全推

 

对你来说,试错可以很简单:做了报表模板,先自己用一周,看看有没有错;改了报销流程,先在自己部门试,听听同事意见 —— 小范围试错,成本低还安全。


第五步:推广时,要让别人觉得 “有用、好用”


很多人的创新,自己用得爽,别人却不知道,也没机会推广。比如小李做了报表模板,要是只自己用,最多省自己的时间;推广到全部门,才帮大家省时间,也让领导看到他的能力。

 

推广的关键就两点:说清楚 “有啥用”,教明白 “怎么用”。

 

老王是这么做的:


1. 写了个简单报告:告诉大家 “等的时间从 18 分钟降到      8 分钟,投诉每月少 150 起,兼职客服比全职省      40% 成本”

2. 做了本 “操作手册”:写清 “怎么认新用户”“错误码咋用”,还开了 1 小时培训,现场演示

3. 设了个反馈群:同事有问题随时问,每周收集意见再优化

4. 给领导汇报:用数据对比(优化前 vs 优化后)、用户反馈截图做 PPT,后来这个方案成了公司季度创新案例,老王还涨了薪

 

小李后来也这么干:把模板的用法录了 5 分钟小视频,发在公司群,还写了 “能省多少时间”“常见错误咋改”—— 一周就有 3 个部门来要模板,领导还在周会上夸了他。

 

推广别搞复杂,别人觉得 “这东西能帮我省事,学起来也简单”,才会用。


别踩坑:没有 “问题” 的创新,都是花架子


最后提醒一句:别为了 “创新” 而创新,很多看起来新鲜的东西,其实是 “伪创新”,因为没解决真问题。

 

比如有个手机品牌,做了 “可拆卸摄像头”,说能单独当相机用,还能外接三脚架。结果没人买 —— 用户用手机拍照,图的是方便,拆来拆去麻烦还容易丢;单独当相机,画质不如专业的,还没手机方便。用户根本没 “手机摄像头不够用” 的问题,自然不买单,最后上市 3 个月就降价 50%,还是卖不动。

 

还有冰箱加屏幕,能看视频、刷购物软件。厂商说这是 “智能家居”,结果用户不买账:冰箱是用来保鲜的,打开是拿吃的,不是看视频;刷购物软件,手机比冰箱屏幕方便多了,还贵 1000 多块,用户觉得不值。后来很多厂商悄悄把屏幕取消了。

 

判断一个创新是不是真的,就问一句:“它解决了谁的什么麻烦?” 答不上来,再新鲜也是花架子。


你遇到的每个麻烦,都是创新的机会


小李的故事没什么神奇的:从抱怨报表麻烦,到自己做模板,再到推广给全部门,没用到复杂技术,也没花多少钱,只是他把 “麻烦” 当成了要解决的问题。

 

其实创新从来不是科学家、老板的专利,就是你解决日常麻烦的小事:报表烦,就做个模板;取快递不方便,就想办法设计个取件柜;记知识点难,就做个思维导图。

 

别再怕问题、躲问题了 —— 问题不是绊脚石,是帮你瞄准创新的靶心。从今天起,做个 “爱找问题” 的人:用眼睛看、用嘴问、用数据查,找到真问题;再跟着 “定义→拆→想→试→推” 的步骤,把麻烦变成创新。

 

你要知道:你遇到的每一个 “不顺心”,都是藏着创新机会的;你瞄准的每一个小问题,都是能让生活变更好的开始。

 

最后想问问你: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 “总觉得不对劲” 的小麻烦?是做报表时卡壳,还是生活里有啥不方便?不妨在评论区说说,咱们一起看看,能不能把它变成一个小创新的点子~ 要是你有想解决的具体问题,下次咱们也可以细聊,怎么一步步落地!


以上文字,是笔者读《得到的法门》有感。

关联词: 创新
猜你喜欢
互广 · 您的营收增长合伙人
联系互广,不仅仅只是多一份参考!

免费提供专属《营销方案》及报价,更有千元大礼等您拿。

咨询营销推广或预约面谈,请通过下列方式联系我们! 业 务 热 线:4008977885 微信咨询:iaw188888 大客户专线:13556115618 Q Q咨询:416843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