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生意的 “顺势” 门道:不是跟风,是把日子过实在
咱们身边总有这样的老板:有的店开了三五年就黄了,有的却能守着一个小门面做十几年,甚至越做越火。差别在哪儿?其实不是他们多有本事,而是懂 “顺势而为”—— 不是跟着别人瞎跑,是顺着市场的规矩、顾客的心思,把该做的事做扎实。今天就聊聊这里面的门道,都是咱们平时能看见、摸得着的实在事。
先懂规矩,再谈 “走捷径”
咱们常遇到一种误区:觉得做生意得靠 “关系”“门路”,好像找对人就能一路顺畅。我认识个朋友,之前开装修公司,为了接大单子,托人找了个 “有门路” 的中间人,结果钱花了不少,单子没拿到,还惹了一堆麻烦。后来他想通了,不再琢磨找关系,而是把精力放在研究装修合同、弄明白施工标准上 —— 客户要什么风格、材料怎么选不踩坑、工期怎么排不耽误事,这些事都掰扯清楚,反而慢慢攒了口碑,现在单子根本不愁。
其实做生意就像过马路,得看红绿灯。规则看着麻烦,却是最稳的路。比如开餐馆,卫生许可证、健康证这些手续,你嫌麻烦不办,早晚得被查;卖东西,明码标价、不缺斤少两,看着赚得慢,但顾客信你,下次还来。那些总想绕开规则走捷径的,看似快,其实早晚会栽跟头 —— 就像开车闯红灯,一次没被抓是运气,次数多了,迟早出问题。
产品和服务是 “里子”,再怎么变也不能丢
不管做什么生意,产品和服务都是两条腿,少了哪条都走不动。这两年餐饮不好做,但我家楼下的重庆小面店,天天早上都挤满人。为啥?10 块钱一碗面,还卧个金黄的煎蛋,面条劲道,辣子喷香,早上赶时间的上班族,坐下来 10 分钟就能吃完,热乎又顶饱。你说这面多高端?没有,但它把 “便宜、够味、管饱” 这三件事做到了位,这就是产品力。
再说说服务。我有次去一家湘菜馆吃团购,196块钱 6 个菜,本来以为分量会缩水,结果上来一看,四个硬菜实打实 —— 小炒黄牛肉、剁椒鱼头都给得足,还有两个青菜,其中一个是湖南本地的塌斑椒,脆辣爽口。吃到一半,服务员还过来问 “辣度合不合适”,临走时还送了两小瓶自制酸豆角。后来我才知道,这家店的老板总跟后厨说 “团购是引流的,不是坑人的,味道和分量不能打折扣”。就因为这份实在,现在我身边好多朋友都成了回头客。
反观有些快餐店,20 块钱一份的套餐,菜就盖个碗底,肉没几片,米饭还硬邦邦。顾客吐槽两句,老板还说 “现在食材贵,没办法”。其实不是食材贵,是他把 “里子” 丢了 —— 你连让顾客吃舒服的心思都没有,人家凭啥再光顾?
流量换了入口,但 “诚意” 不能换
这几年做生意的 “流量入口” 变了,以前靠熟人口口相传,现在得靠团购、外卖平台。但很多人没搞懂:平台是工具,不是用来 “套路” 顾客的。
佛山有不少开了几十年的老粤菜馆,以前都是老街坊常去,这两年年轻人不爱逛老街,生意淡了不少。后来有几家店开始做团购,套餐里有烧鹅、白切鸡这些招牌菜,价格比单点便宜三成。我去吃过一次,烧鹅还是皮脆肉嫩的老味道,没有因为团购就用边角料。老板说 “团购是让年轻人知道咱们店,要是味道变了,反而砸了招牌”。现在这些店,周末常有年轻人来打卡,吃完还发朋友圈,反而带火了生意。
但也有不少商家把路走歪了。比如有些快餐店,把团购抽成当借口,一份快餐卖到 20 块,比店里单点还贵,分量却少了一半。年轻人一算账:“再加 10 块就能吃肯德基三件套,凭啥选你?” 结果团购没引来多少人,老顾客也走了。其实流量入口怎么变都没关系,关键是别丢了诚意 —— 你对顾客实在,顾客才会给你机会。
地方不同,生意的 “打法” 就得不一样
同样的生意,在不同地方做,门道完全不同。就说云南过桥米线,我在北京路逛街时吃过一次,30 多块钱一碗,店里坐满了人。为啥?北京路都是游客和逛街的人,大家逛累了,想找个地方歇脚吃饭,图的是方便,对价格没那么敏感。而且周围除了这家米线店,其他餐馆要么更贵,要么要等很久,所以哪怕 30 多块,也有人愿意吃。
但要是把这家米线店开到居民区,就不行了。我家小区门口以前也开过一家,定价 28 块一碗,结果没撑过三个月。为啥?小区里的人吃饭,更在乎 “划算”—— 旁边的面馆 15 块钱一碗能吃饱,家常菜馆两荤一素才 30 块,谁会花 28 块吃一碗米线?后来老板把价格降到 18 块,加了点青菜和鹌鹑蛋,才慢慢有了生意。
这就是 “因地制宜”。开在商圈,就靠 “便利”“环境” 吸引人;开在小区,就得靠 “性价比”“家常味” 留住人;开在写字楼附近,就得快 —— 上班族午休就一个小时,你出餐慢,人家下次就不来了。那些加盟失败的年轻人,大多是没搞懂这点:把一线城市的网红模式原封不动搬到小县城,把县城的低价策略硬套进商圈,就像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,怎么能不硌脚?
长期主义不是 “傻等”,是在现实里找平衡
现在总说 “长期主义”,但很多人觉得这是 “理想主义”,因为有短期业绩压力。其实长期主义不是让你死等,是在现实里找平衡 —— 先活下来,再慢慢把生意做稳。
早年做电商的人都知道,那时候不刷单根本没人买。为啥?顾客买东西,总要看评价、看销量,你一个新店,零销量零评价,谁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?所以很多人刷单,不是为了造假,是为了 “破局”—— 先有几笔真实的评价,让顾客敢下单,之后再靠产品质量留住人。我认识个做服装电商的,早年也刷过几单,后来慢慢靠款式和质量攒了回头客,现在根本不用刷单,老顾客就能带新顾客。
就像养树,你得先给它浇水、施肥,让它活下来,再慢慢等它长高结果。要是刚种下去就想摘果子,要么果子没熟,要么树被薅死了。做生意也一样,短期要赚钱活下来,但不能为了短期利益丢了长远 —— 比如为了省成本,用劣质食材,虽然今天赚了钱,明天顾客就不来了,这就是 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”。
咱们身边那些能活十年二十年的老店,没一个是靠投机取巧的。他们也会跟着市场变 —— 以前靠线下,现在做线上;以前卖单品,现在做套餐,但从来没丢过 “实在” 二字。其实做生意的道理很简单:顺着顾客的心思,守住产品的根本,根据地方调整做法,不贪短期的小利,日子自然能过长久。这不是什么高深的门道,就是把每一件小事做扎实,把每一个顾客当回事而已。
作者:王杰森,首发互广营销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