掘魁数据

互广旗下商业数据深度挖掘工具

现在金价这么高,还能买吗?这篇干货,帮你避坑

来源:互广(IAW)

现在黄金还能买吗


2025年10月,国内足金价格已站稳1000元/克以上,部分品牌金饰甚至突破1200元。社交媒体上,“买金抗通胀”“黄金永不跌”“乱世藏金”等言论甚嚣尘上。金店排起长队,银行金条售罄,连金豆都成了年轻人的“理财新宠”。

 

但冷静下来,我们必须直面一个被集体忽略的问题:当所有人都相信黄金能避险时,它还真的能避险吗?

 

本文将从四个维度,穿透情绪迷雾,还原黄金的真实价值逻辑——并告诉你:黄金可以配,但绝不能在1000元/克时“信仰充值”。

 

一、央行确实在买金,但他们的成本,不到你的一半

 

“各国央行连续增持黄金”成为支撑金价最常被引用的理由。然而,关键不在“买没买”,而在“多少钱买的”,更在于“为什么买”。

 

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及世界黄金协会(WGC)的公开数据,我们整理了2021年以来中国央行的购金情况(按当年平均汇率换算为人民币/克,并计入运输、保险等边际成本):

 

年份

净购金量(吨)

年均国际金价(美元/盎司)

估算综合成本(元/克)

2021

30

1,800

≈395

2022

62

1,850

≈405

2023

225

1,950

≈415

2024

180

2,300

≈420

2025(截至9月)

150

4,100(极端高位假设)

≈425(加权平均)

注:1盎司 = 31.1035克;汇率按各年均值估算;成本含交易、运输、保险等。
特别说明:2025年4100美元/盎司为极端情景假设,若实际均价未达此水平,央行成本将更低。

 

结论清晰而残酷:即便在2025年金价飙升的背景下,央行的综合持有成本仍稳定在425元/克左右。而你今天在银行买投资金条,价格约980–1020元/克;若买金饰,更是高达1100–1250元/克。

 

但更重要的是,央行购金的根本目的,从来不是“炒高金价”,而是战略性的货币信用构建。

在全球“去美元化”趋势加速、美债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,中国正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。而要让国际市场信任人民币,就必须为其提供坚实的价值锚。黄金,正是这一锚定体系的关键一环。

 

简单说:央行是在用“不确定性的美债”,换取“确定性的黄金”。

 

这不是投机,而是对冲——对冲美元体系潜在崩塌的风险,对冲人民币因外部冲击而快速贬值的可能性。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而言,货币的稳定,比短期资产价格的涨跌重要百倍。

 

因此,普通投资者若仅因“央行在买”就盲目追高,实则是混淆了国家战略行为与个人投资逻辑——前者求稳,后者求利,目标根本不同。

 

二、黄金的真实成本:其实不到400元/克

 

抛开金融属性,黄金作为一种实物商品,其底层成本是可以量化的:

开采现金成本:全球主流金矿约1,200–1,400美元/盎司(≈270–315元/克);

精炼与提纯:约20–25元/克;

加工与仓储:约15–20元/克;

合理产业链利润(矿企+精炼厂+物流):约20元/克。

合计真实成本区间:325–375元/克。

 

这意味着,当前1000元/克的价格中,超过600元是“非成本溢价”——它不来自稀缺,不来自实用,而来自市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集体焦虑。

 

更值得警惕的是,黄金还有“机会成本”。在2023–2025年全球利率高企的环境下,持有黄金意味着你放弃了国债、大额存单等年化3%–4%的无风险收益。十年下来,仅机会成本就可能吞噬你30%以上的潜在财富。

 

三、按通胀算账:你可能几十年都“回不了本”

 

黄金不生息、不分红、不产生现金流。它的回报完全依赖“下一个人愿意出更高价”。

假设你今天以1000元/克买入,并长期持有。我们做一组保守测算:

年均通胀率:2%(中国近十年CPI均值);

黄金历史年化实际回报率(扣除通胀后):接近0%,甚至为负;

若未来金价仅随通胀温和上涨(年涨2%),则你的名义资产虽增值,实际购买力几乎不变。

但更现实的情景是:若金价从高位回落至合理区间(如600–700元/克),即使考虑通胀,你的实际财富仍将大幅缩水。

 

举例

● 2025年:1000元买入1克黄金;

● 2035年:金价回落至700元,同期物价上涨22%(复利);

● 此时700元的购买力 ≈ 2025年的574元;

实际亏损达42.6%

 

那么,600–700元/克为何是“合理区间”?


参考历史数据:过去20年,国内金价中位数约350元/克,考虑货币超发与通胀,当前合理中枢应在550–750元/克之间(基于M2增速与金价历史比值测算)。1000元已显著偏离长期价值锚。

 

此外,变现成本常被忽略

● 银行金条回收价通常比买入价低5%–8%;

● 金饰回收折价高达30%以上;

● 部分渠道还需缴纳增值税。

这些隐性损耗,将进一步拉低你的实际回报。

 

四、溢价的本质:情绪驱动,而非真实避险

 

当前金价的狂飙,核心动力并非基本面,而是多重情绪共振:

● 地缘政治紧张(中东、东欧、亚太)→ “世界要乱了”;

● 美联储政策摇摆 → “美元要崩,黄金要涨”;

● 央行购金新闻 → “国家都在囤,我怎能不买”;

● 社交媒体渲染 → “金豆=年轻人的第一桶金”。

 

但这里必须戳破一个更危险的幻觉:“黄金能在末日乱世中保命”。

 

诚然,局部冲突确在加剧。但历史告诉我们:自二战以来,从未有一次局部战争真正演变为全球秩序彻底崩塌的“S3赛季”。即便发生极端情况——社会失序、法律失效、物资断供——黄金的实用性几乎为零。

 

在那种情境下:

● 一袋米、一桶水、一盒抗生素,远比100克黄金有用;

● 你拿着金条换面包,店主可能直接拒绝——因为他也知道金子不能吃;

● 更可怕的是,持有黄金可能招致暴力掠夺。

 

黄金的“避险”功能,仅适用于“国家机器仍在运转”的有限危机——比如货币贬值、股市崩盘、银行挤兑。它能在制度尚存时,帮你守住部分购买力。

 

但一旦进入无政府状态,黄金不仅不能避险,反而可能成为你的催命符。

 

而现实中,过去二十年所有重大地缘事件(9·11、伊拉克战争、克里米亚危机、伊朗将军被刺等),金价虽短期冲高,但多数在3–12个月内回吐全部涨幅。市场对“风险”的定价,往往过度而短暂

 

五、普通人该怎么参与黄金投资?

 

黄金依然是优秀的长期价值储存工具,适合作为家庭资产配置的5%–15%,用于对冲极端金融风险。但绝不是当前价格下的“稳赚不赔”选择。

 

✅ 正确姿势:

目标明确:若为长期抗通胀、守底线 → 可小仓位配置;

选对工具:优先选择银行投资金条黄金ETF(如518880),避免金饰高溢价;

● 黄金ETF无加工费、流动性好、交易成本低,适合普通投资者;

● 实物金条适合极度看重“看得见摸得着”的人群,但需承担存储与变现损耗;

控制比例:不超过家庭金融资产的15%,避免单一押注。

 

❌ 危险行为:

● 听信“金价永涨”“乱世藏金”等叙事盲目追高;

● 用短期资金博取暴利(历史高位回撤常超30%);

● 把金饰当投资(回收价可能腰斩)。

 

结语:真正的避险,是保持清醒

 

黄金不会说谎,但人性会。

当“避险”变成集体信仰,风险早已悄然定价。
当所有人都觉得安全时,恰恰是最危险的时候。

黄金可以配,但别在1000元时“信仰充值”。

理性配置,方得始终。

 

作者:送东风,互广营销联合创始人,《得到的法门》、《数字营销1000问——从业者必备的实战落地指南》《有余》等作品作者,IAWCMS、IAWFAS软件著作人,你的营收增长合伙人,深耕数字营销20年的实战老炮。

关联词:
互广 · 您的营收增长合伙人
联系互广,不仅仅只是多一份参考!

咨询即赠《数字营销1000问》VIP权限,破解获客难题。

咨询营销推广或预约面谈,请通过下列方式联系我们! 业 务 热 线:4008977885 微信咨询:iaw188888 大客户专线:13556115618 Q Q咨询:416843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