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产品、好技术从不是 “自证优秀” 的终点 —— 只有卖得出去、被用户真心认可、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意增长,才算得上 “真的好”。翻遍商业史便会发现:几乎所有成功的创业公司里,创始人都是天生的 “首席营销官”。你以为乔布斯是 “科技教父”、马斯克是 “创新之神”,但他们更核心的身份,是能让 “革命性产品” 穿透市场的 “金牌营销者”:乔布斯用一场场发布会重构用户对 “手机” 的认知,让 iPhone 从 “科技产品” 变成 “生活必需品”;马斯克用个人 IP 打破 “太空探索” 的距离感,让特斯拉从 “小众电动车” 走进大众视野。他们做的,本质都是用营销打通 “好产品” 与 “好生意” 的最后一公里。
“现代营销学之父” 科特勒早有定论:“营销是公司的一切”。可直到今天,仍有很多人困在 “营销 = 打广告” 的片面认知里 —— 若你也这么想,或许该警惕:营销从不是单点的 “说服用户买单”,而是贯穿企业经营的 “全局思维”:
● “制定公司价值观” 是营销:让用户认同品牌底色,夯实长期信任;
● “发现新消费需求” 是营销:找到生意的增量空间,避免产品自嗨;
● “开发创新产品” 是营销:为用户提供 “必须选你” 的理由,而非单纯堆功能;
● 就连 “定价格、找渠道、搭组织”,本质都是营销的延伸 —— 毕竟价格要匹配用户心理预期,渠道要触达目标人群,组织要支撑营销落地。
换句话说,无论你想成为 CEO,还是想在岗位上突破认知边界,“懂营销” 都是绕不开的核心能力;而对数字营销行业来说,这份 “懂” 更要落地为行动:不是玩流量、凑数据,而是帮客户把好产品卖好,拿到能沉淀的结果。
别把 “表面需求” 当目标:好产品需要 “精准匹配” 的营销逻辑
真正的数字营销,从不是 “客户要什么就给什么”,而是 “看穿需求背后的生意本质”。尤其面对有核心优势的好产品,若只盯着 “凑数据、冲短期销量”,反而会浪费产品价值 —— 让本该被精准用户认可的好东西,变成 “为低价妥协的普通货”。
我们曾服务过一个主打 “成分党” 的美妆电商品牌:客单价 200+,核心竞争力是 “神经酰胺修复屏障” 的专利成分,目标用户认功效、愿为成分买单,复购意愿极强,是典型的 “好产品”。合作初期,客户明确提出 “618 想冲销量”,但我们没直接扎进 “流量投放”,而是先做了两件 “慢事”:
1. 拆用户画像:发现品牌 70% 的复购客群是 “敏感肌女性”,她们最关心的不是 “折扣力度”,而是 “成分安全性” 和 “长期修复效果”;
2. 析竞品策略:同类品牌在大促中扎堆 “低价促销”,“直降 50”“买一送一” 的话术淹没了 “成分优势”,导致用户只比价格、不看价值,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被稀释。
基于这两点,我们定下 “以成分价值撬动销量” 的策略:不跟风做低价,而是把预算聚焦在 “让好成分被看见、被信任” 上 ——
● 联合皮肤科医生拍摄 “神经酰胺修复原理” 科普视频,用专业背书打消 “敏感肌不敢用” 的顾虑;
● 在抖音、小红书发起 “28 天敏感肌修复日记” 话题,邀请真实用户分享 “用产品前后的皮肤变化”,用真实场景替代硬广;
● 在详情页加 “成分检测报告” 弹窗,把 “专利成分” 从抽象概念,变成 “能看见、能感知的安全感”。
最终 618 大促的结果远超预期:新客转化率达 3.8%(是行业同类产品均值 1.2% 的 3 倍多),30 天复购率突破 25%,客单价较去年同期提升 12%。更重要的是,大促后品牌 “成分党” 心智进一步强化 —— 用户搜索 “神经酰胺护肤品” 时,该品牌自然排名直接提升 3 位。
客户后来复盘时说:“你们没只盯着‘销量’两个字,反而知道我的产品好在哪,也知道该让谁看见这份好 —— 这才是能帮我长久做下去的营销。”
其实很多时候,客户说的 “要销量”“要流量”,背后藏的是 “让好产品被认可、让用户愿意回头” 的深层需求。若只停留在表面,用低价、硬广凑数据,只会稀释好产品的价值;只有穿透需求本质,用精准的营销逻辑匹配产品优势,才能让好产品真正 “发光”—— 既拿到短期销量,又沉淀长期品牌资产。
先懂生意,再谈流量:从 “卖资源” 到 “让好产品找对人”
很多同行见客户时,开口必谈 “抖音返点 6 个点”“小红书达人 5 折价”,却忘了客户找营销公司的核心诉求:不是要 “便宜流量”,而是要 “让我的好产品找到对的用户”。奶茶店有爆品却怕 “工作日没人”,新消费品牌有新品却怕 “没人知道”,线下门店有口碑却怕 “老客不回头”—— 流量只是手段,让好产品匹配需求、解决生意难题才是目的。
去年我们接了个连锁奶茶店项目:客户开了 8 家店,有 “珍珠奶茶”“杨枝甘露” 两个爆品,见面就说 “想做线上推广”。我们没急着给方案,而是做了三件 “笨事”:
● 蹲店 3 天:早高峰时,上班族频频看表抱怨 “等餐 15 分钟赶不上打卡”;午间学生党围着菜单纠结 “单点太贵”;工作日下午 2-5 点,门店几乎空场 —— 好产品(爆品)没人买,是没匹配 “场景需求”;
● 扒数据:近 3 个月销售记录显示,周末客流是工作日的 3 倍,老客复购率仅 18%,爆品工作日点单率不足周末一半 —— 好产品没复购,是没给用户 “再来的理由”;
● 聊用户:拦访老客发现,70% 的人因 “没优惠”“忘了这家店” 减少到店 —— 不是产品不好,是没让用户 “记着”。
摸透这些痛点后,我们没投一分钱硬广告,只做了两个 “对准需求” 的动作:
1. 针对工作日场景:推出 “打工人速享套餐”(珍珠奶茶 + 鸡蛋仔直降 8 元),每天上午 10 点通过 “3 公里社群” 推送;同步上线 “提前 10 分钟点单、到店即取” 功能 —— 解决 “赶时间”“嫌贵” 的问题,让爆品匹配上班族需求;
2. 针对老客留存:推出 “积分兑换卡”(消费 1 元积 1 分,30 分换小料券,50 分换第二杯半价),店员买单时主动提醒 “扫码积分能省 5 块”—— 给老客 “复购的激励”,让好产品留住人。
1 个月后数据出来:工作日客流从日均 120 人涨到 173 人,老客复购率从 18% 提至 37%,“杨枝甘露” 工作日销量直接涨了 52%。客户在朋友圈感慨:“他们没吹资源多便宜,反而蹲在店里看客人点单 —— 知道我的奶茶好在哪,也知道客人需要什么,这种‘让好产品找对人’的感觉,比低价流量靠谱 10 倍。”
就像医生看病,得先分清 “头疼还是胃疼” 再开方。若连客户 “好产品没人买、老客不回头” 的核心问题都没搞懂,再便宜的流量也只是让好产品 “错配用户”—— 最终钱花了,生意却没起色。
签单不是终点:从 “做推广” 到 “帮客户把好产品做长远”
很多人以为 “签单 + 投广告” 就是营销服务的终点,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我们曾服务过一个新消费早餐酱品牌,其 “低脂蛋黄酱” 新品推广项目,或许能说明什么才是科特勒所说的 “营销是公司的一切”。在我们看来,数字营销该贯穿 “好产品从推出到长久的全链路”—— 不仅要帮客户 “卖好这一次”,更要替他们想到 “没说出口的需求”,让好产品能走得更远。
当时客户同时对比四家营销公司,最终我们虽报价比同行高 21%,却成功中标。客户说,打动他的是三件 “超预期的事”:
1. 方案里藏着 “帮好产品避坑” 的竞品分析:我们没只写投放计划,还扒了 3 个竞品的抖音话术、天猫卖点,甚至标注 “竞品 60% 差评集中在‘太腻’‘不好抹面包’”。而客户的 “低脂蛋黄酱” 本就解决了 “腻” 的问题,我们直接在方案里明确 “视频突出‘低脂不腻,抹面包 10 秒搞定’,直击用户痛点”。客户说:“你们比我的产品经理还懂,知道怎么让我的好产品比别人强。”
2. 执行中主动 “救好产品的推广”:推广第二周,抖音种草视频完播率仅 28%(行业平均 40%)—— 不是产品不好,是 “主播讲成分” 的方式太枯燥,用户没耐心听。我们没等客户询问就调整:把 “成分讲解” 改成 “早 8 点赶时间抹酱的真实场景”,时长从 1分 20 秒缩至 45 秒,前 10 秒直接拍 “面包抹酱 10 秒搞定” 的画面,评论区置顶领券链接。3 天后完播率涨至 46%,转化率从 3% 提至 7%—— 让好产品的优势 “被快速看见”。
3. 复盘时给 “好产品的长远计划”:项目结束时,我们没只给 “曝光 120 万、转化 3200单” 的基础数据,还提交了 20 页 “业务复盘报告”:指明 “场景化视频带来的客户,复购率比硬广高 12%”;建议 “包装印扫码领食谱,沉淀私域流量”;甚至规划 “明年下沉市场先铺社区团购,再推家庭装”—— 帮客户想 “怎么让好产品卖得更久”。
客户感慨:“你们不仅推新品,还帮我想明年的路,这不是‘营销公司’,是‘帮我做长远生意的伙伴’。”
客户买的从来不是 “一次推广”,而是 “让好产品持续变现的安心”。就像去餐厅吃饭,食客不仅要菜好吃,更希望服务员主动添水、提醒 “菜快凉了”。数字营销亦是如此:从方案时帮产品找优势,到执行时帮产品调节奏,再到复盘时帮产品谋长远 —— 每一步多想一点,才能让好产品真正 “立住”。
让全公司 “懂客户的好产品与生意”:专业的底层逻辑
很多人说 “数字营销靠资源”,但我们始终认为,核心是 “懂客户的好产品、懂客户的生意”。作为团队负责人,我每天都在跟同事强调:“别把自己当‘营销人’,要把自己当‘客户的员工’—— 你得知道他的产品好在哪,他的用户要什么,他的生意缺什么。”
为此我们定下三个 “铁规矩”,本质都是为了 “帮客户的好产品落地”:
1. 项目启动前必须 “驻场调研”:不管是电商店铺还是线下门店,执行组至少驻场 1 天—— 跟销售聊用户反馈,跟客服聊售后痛点,甚至亲身体验产品。去年做母婴店项目时,执行经理跟着店员学换纸尿裤,只为摸清 “妈妈们选纸尿裤最关心‘柔软’‘不漏尿’”;做家电项目时,团队拆了样机看 “核心部件的优势”,才敢写推广文案。只有摸透 “好产品” 的价值,才知道该怎么说、该找谁。
2. 执行中每天发 “进度日报”:不只是 “曝光 10 万、点击 7000” 的基础数据,更要写清 “今天调整了抖音文案(原文案没突出产品‘静音’优势,转化率低),调整后转化率从2% 涨到 4%,明天测试‘宝妈场景’的新视频”—— 让客户每天都知道 “钱花在哪,我的好产品有没有被正确推广”。
3. 老客户每月 “深度聊一次”:我会亲自给合作超 3 个月的客户打电话,不问 “对推广满不满意”,只问 “最近产品卖得顺不顺?生意上有没有新难题?” 上个月服装客户说“想做直播但不会选品”,我们立刻派运营去仓库 —— 帮他选出 3 个 “面料舒服、版型显瘦” 的爆款,还教主播怎么讲 “新疆棉比普通棉软 30%” 的产品优势。
这些细节让我们去年老客户转介绍订单占比达 58%,较前年翻了一倍多。有客户转介绍时说:“找他们做营销,不用操心‘我的好产品会不会被瞎推’—— 他们蹲店看客人,帮想明年计划,把我的生意当自己的,这种放心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最好的数字营销:成为 “帮客户把好产品变成长久生意” 的营收增长合伙人
行业越来越卷,很多同行在比 “谁流量更便宜”“谁报价更低”,但我总跟团队说:“客户怕的不是花钱,是花了钱让好产品被浪费;客户要的不是‘营销公司’,是‘能帮他把好产品卖好、做长远’的伙伴。”
乔布斯说 “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”,但前提是 “有人帮它找到说话的对象、用对说话的方式”。数字营销的本质,从来不是凑流量、做数据,而是穿透 “表面需求”,做 “好产品与好生意” 的连接器:蹲客户的门店看用户怎么选产品,扒客户的数据看产品该怎么推,想客户的痛点看怎么帮产品留客。
当客户觉得 “你比他还懂他的好产品,比他还想让生意长久”,不用你说服,他自然会说:“这就是我要找的数字营销公司。” 而这,正是科特勒 “营销是公司的一切” 的落地 —— 我们不是在做 “推广”,是在帮客户用营销的逻辑,让好产品真正“活”起来,让生意真正“好起来”。
您是否渴望让好产品告别 “酒香巷深”,真正 “活” 出市场影响力?是否期待让用心经营的生意跳出增长瓶颈,真正 “好” 到节节攀升?若有此愿,不妨与我并肩!
回望历史,廉颇蔺相如 “将相和” ,放下嫌隙方得赵国强盛;房玄龄杜如晦 “房谋杜断” ,互补所长才助贞观盛世。从来成事者,皆需同道人。一次精准的联合,或许就是让产品 “活”、生意 “好” 的关键一步。我静候您的来电,共赴共赢之途!
免费提供专属《营销方案》及报价,更有千元大礼等您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