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:你不是不会做数字营销,你是被“幻觉”灌醉了
朋友,如果你现在正捧着这本书,一脸“我一定要搞懂数字营销”的认真脸——
先别急着划重点。
我得提前告诉你:这一章,可能会让你有点“社死”。
不是因为你菜,而是因为——
你过去花大钱买的课、熬大夜写的文案、亲自上阵拍的短视频、跪求算法推荐的投放计划……
很可能,全是无效努力。
别打我,听我慢慢说。
第一幕:你以为你懂用户?用户:你谁?
你是不是经常拍着胸脯说:“我太懂我的用户了!”
—— 结果用户根本不点你链接,不买你产品,连评论都懒得留。
你发100篇“行业深度干货”,阅读量还没你妈朋友圈点赞多。
你老板激情开直播,张嘴就是“颠覆行业”,观众却在弹幕问:“这人是卖课的吧?”
这不是用户无情,是你活在“我以为”的平行宇宙里太久,忘了地球人根本不按你的剧本走。'
第一层幻觉:你不是不懂营销,你是不懂“人”。
第二幕:数据很美,钱包很瘦
你是不是也干过这种事:
● 看着后台“10万+曝光”,感动得想给自己颁个“年度增长奖”,结果转化率0.03%?
● 抄了别人的“爆款脚本”,播放量500,其中498是你自己团队刷的?
● 平台推荐你“优质内容”,点进去全是“震惊!99%的人都不知道的秘密!”——而你,就是那99%?
醒醒,朋友。
数据不是KPI,是照妖镜。
它照出的不是你的能力,而是你的幻觉浓度。
第三幕:工具买得越贵,团队死得越快
你是不是也信过这些“神话”:
● “上了XX系统,效率翻倍!” → 结果团队天天在填表,没空做正事。
● “预算拉满,流量自来!” → 结果ROI负到老板想让你“自费上班”。
● “新平台不上就落后!” → 结果全员疲于奔命,主战场反而失守。
别怪工具,别怪平台,别怪预算——是你的“系统认知”还停留在石器时代。
再好的AK47,交给一个以为枪是烧火棍的人,也打不死一只鸡。
第四幕:那些活得久的品牌,都在偷偷修炼“内功”
他们不追热点,但用户主动找他们;
他们不天天直播,但私域复购率吓人;
他们老板不露脸,但团队执行力拉满。
为什么?
因为他们早就看透了:
● 创始人IP不是“一夜爆红”,是“三年冷启动+持续输出”;
● 做内容不是“我觉得专业”,是“用户觉得有用+想转发”;
● B2B追直播带货?教育机构吹“7天逆袭”?那叫“行业自杀指南”;
● 真正的高手,用归因模型看功劳,用长期思维分预算,用系统思维带团队。
第四层认知:不焦虑、不盲从、不内耗——清醒,才是终极竞争力。
所以,请静下心来喝口咖啡,听句人话:
你不需要再学100个“技巧”,
你只需要戳破17个“幻觉”。
这一章,就是你的“数字营销祛魅指南”——
帮你把脑子里那些“我以为”“我看到”“我依赖”的泡泡,一个一个,温柔地、幽默地、毫不留情地——戳!破!它!
读完你会发现:
原来不是市场太卷,是你认知太“佛”;
不是用户难搞,是你没戳中他们半夜刷手机时那点“小心思”;
不是团队不行,是你没给他们一张“能打赢的地图”。
阅读姿势建议:
● 如果你是营销新人 → 从头读到尾,就当是“防骗指南”,能帮你省下三年学费。
● 如果你是焦虑老板 → 重点看Q1、Q2、Q3,看完你会想给自己发个“最佳干扰奖”。
● 如果你是团队老大 → 死磕Q9、Q10、Q12,看完你会默默删掉三个“伪高效”工具。
最后送你一句人间清醒:
在数字营销的世界里,勤奋是入场券,清醒才是VIP包厢。
别急着做,先想清楚——
你,准备好从“幻觉醉汉”升级成“清醒玩家”了吗?
第一个问题,已经在门口等你了:
“我懂用户”的自我欺骗 —— 为什么你的用户画像全是假的?”
走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