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荐 热榜 话题 专栏 付费咨询 互广学堂
提问题 写回答 写文章 讲案例
消息 私信 用户中心
70 岁诺奖得主杀进小红书:24 小时狂揽 50 万粉,这套 “人性组合拳” 才是顶级营销教科书标题图

70 岁诺奖得主杀进小红书:24 小时狂揽 50 万粉,这套 “人性组合拳” 才是顶级营销教科书

  • 送东风营销宗师
  • 互广联合创始人,从业20余年的数字营销老炮

当 70 岁的莫言穿着 “鲁迅同款毛背心” 说出 “小红书,我来了”,没人能想到,这位诺奖文学大师会在 24 小时内收割 50 万粉丝、61 万点赞,让评论区变成 “大型玩梗现场”。这不是简单的 “名人下凡”,而是一场精准狙击人性的顶级数字营销战役 —— 莫言团队吃透了 “好奇心、归属感、虚荣感、从众心理、意义感” 五大核心人性密码,用看似 “不费力” 的互动,完成了一场现象级的流量爆破。

 

好奇心:用 “反常识冲突” 撕开流量入口

人性的底层驱动力,永远是对 “打破认知” 的好奇。莫言的入驻,从一开始就踩中了 “反差冲突” 的流量密码:

  • 身份冲突:诺奖得主≠严肃古板,70 岁文豪化身      “玩梗达人”,回复 “余华表情包要文明点”“鲁迅穿得比我时髦”,颠覆了大众对文学大师的刻板印象;

  • 场景冲突:小红书 = 美妆穿搭、日常分享,而莫言带着 “文学 IP” 闯入,这种 “跨界错位” 让用户忍不住点进主页一探究竟;

  • 行为冲突:当网友怀疑 “评论是不是本人回复”,莫言坦诚 “视频做了加工,皮肤没这么好”,用真实打破质疑,反而勾起更多人 “追更看他下一个梗” 的好奇。

营销启示:顶级流量的起点,永远是 “制造悬念”。当你让用户产生 “他怎么会这样” 的疑问,就已经赢了第一步 —— 好奇心会驱动用户主动点击、互动、转发,完成流量的初始积累。、

 

归属感 + 共舞:让用户从 “旁观者” 变成 “自己人”

小红书的核心用户是追求 “虚拟闺蜜” 社交的年轻人(75% 女性、68% 为 30 岁以下用户),她们渴望的不是仰望偶像,而是平等的 “共舞感”。莫言团队精准拿捏了这一点:

  • 语言共通:接得住 “你叫莫言我叫闭嘴” 的热梗,玩得转文人之间的幽默互怼,用年轻人的语境对话,消解了 “文豪与普通人” 的距离感;

  • 情绪共鸣:主动透露 “自己也刷短视频上瘾,看完又懊悔”,这种 “和我们一样有小缺点” 的坦诚,让用户大呼 “同感”,瞬间建立情感连接;

  • 互动闭环:每条高赞评论都被认真回复,从 “鲁迅同款背心” 到 “保健品疑问”,让用户感觉 “莫言在跟我单独聊天”,这种被重视的感觉,正是归属感的核心。

营销启示:真正的用户粘性,不是 “粉丝对偶像的追随”,而是 “同类对同类的认同”。当你放下姿态,用用户的语言、情绪、节奏互动,用户才会主动融入你的圈层,成为自发传播的 “自来水”。

 

虚荣感 + 优越感:给用户一个 “值得炫耀” 的社交货币

人性深处的虚荣,本质是 “渴望被认可” 的表现。莫言入驻小红书,恰好给了用户一个 “低成本彰显品位” 的社交货币:

  • 身份标签:关注莫言 =“有文化、不跟风”,转发他的玩梗回复到朋友圈,潜台词是 “我能看懂文豪的幽默,我和那些只刷八卦的人不一样”;

  • 稀缺体验:能和诺奖得主 “隔空玩梗”,这种 “普通人与大师的平等互动”,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炫耀的稀缺体验;

  • 品位背书:当年轻网友说 “因为莫言,我开始重读《红高粱》”,本质是通过 “关注文学” 获得 “精神优越感”,而莫言的账号,就是这种优越感的最佳背书。

营销启示:顶级营销从不直接叫卖,而是给用户 “创造炫耀的资本”。当你的内容能让用户觉得 “分享出去能提升我的社交价值”,用户就会心甘情愿地为你传播。

 

从众心理 + 意义感:让流量从 “玩梗” 变成 “价值认同”

当粉丝量突破 50 万,“从众心理” 开始生效 ——“大家都在关注莫言,我不关注就 out 了”,这种群体压力驱动着更多人点击关注。但莫言团队的高明之处在于,他们把 “从众流量” 转化成了 “意义感认同”:

  • 消解功利性:莫言不说 “快来买我的书”,而是分享      “喂鸡、煮饺子的日常”“写不出来时也刷短视频”,让关注行为变成 “对真实、有趣灵魂的欣赏”,而非 “被迫消费”;

  • 赋予价值:当网友因为玩梗而重读莫言作品,关注行为就有了 “亲近文学、提升自我” 的意义感,这种 “有意义的从众”,让用户更愿意坚持关注;

  • 道德许可:莫言坦诚 “刷短视频会懊悔”,反而让用户觉得 “大师也有惰性,我关注他不是浪费时间,而是在感受真实”,消除了 “刷手机的内疚感”。

营销启示:流量的终极归宿,是 “意义建构”。单纯的从众只能带来短期流量,只有让用户觉得 “我的行为有价值”,流量才能转化为长期粘性,甚至反哺核心业务 —— 就像莫言的账号,看似在玩梗,实则让 “文学” 以更轻松的方式回归大众视野。

 

顶级营销的本质,是人性的精准共振

莫言入驻小红书的成功,从来不是 “名人效应” 那么简单,而是一套 “好奇心破局→归属感留客→虚荣感传播→意义感沉淀” 的人性组合拳。他没有刻意讨好年轻人,却精准击中了年轻人的心理需求;没有强行推销作品,却让流量自然回流到书页。

这给所有数字营销人上了一课:营销的核心不是 “制造内容”,而是 “读懂人性”。当你能精准匹配用户的 “好奇心、归属感、意义感”,让用户在互动中获得 “被重视、被认可、有价值” 的体验,流量和粘性自然会不请自来。

毕竟,所有的传播奇迹,本质都是人性的共振;所有的顶级营销,都是对人性的温柔狙击。

文章发布于 2025-11-20 15:12:02 • 广东

7条评论

  1. 菠萝 营销萌新
    2025-11-20 15:17:43
    0 0
    回复

    身份标签,这东西我认同,很多名人写的内容,有时候毫无逻辑,但是确很多人点赞,估计就是这原因吧 😄 

    • 海丽 营销萌新
      2025-11-20 16:57:58
      0 0
      回复
      @菠萝 身份认同,确实如此。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我认同他说的话。觉得很有道理。
    • 佳佳 营销萌新
      2025-11-20 17:20:06
      0 0
      回复
      @海丽 送老师现在这套人性营销,越来越使用得如火纯青啦。什么话题,他都能用上。
    • 王一鸣 营销宗师
      2025-11-20 17:35:57
      0 0
      回复
      @海丽 老板娘也来支持送哥,不得不服送哥,今天又收到了客户给他寄的西湖龙井。
  2. 小刘 营销萌新
    2025-11-20 15:37:12
    0 0
    回复
    道德许可才是牛逼,名人都刷,我为什么不能刷,哈哈! 🐂 
  3. 小刘 营销萌新
    2025-11-20 16:12:38
    0 0
    回复
    @菠萝 其实是就身份认同,我喜欢名人,所以我点赞
    • 王一鸣 营销宗师
      2025-11-21 08:59:29
      0 0
      回复
      @小刘 想想稀缺体验也是玩满,能跟大文豪隔空对话,也算一种荣幸不是吗?

推荐阅读